【958印象古早】消失的华文书店---上海书局(三)
上海书局原本只做销售,后来开始做教科书的出版,过程是如何的? 教科书要编教材,获得了不少当时知名作家的协助。 第一套以中国以外,南洋版本的华文教科书,广受欢迎,影响深远。 《958印象古早》上海书局创办人的儿子陈蒙志先生谈当年出版教科书的过程。
【958印象古早】为什么在新加坡开的书店取名上海书局(二)
1920年代,新加坡就有书店了。1925年,上海书局在水仙门 High Street开始营业。 在新加坡开书店,为什么取名上海书局? 上海书局创办人的儿子陈蒙志先生说,他也曾经问过父亲。他说除了对故土的怀念,也因为书都是从上海进口的,而且当时上海已经是个有名的贸易转口地区,因此就把书店取名“上海书局”。 这个系列的《印象古早》,一起聆听新加坡早年书店的故事。
【958印象古早】上海书局1952年如何在新加坡开业(一)
陈蒙志先生的父亲陈岳书和舅舅王叔旸于1925年12月1日在 13 High Street 创办了上海书局。当时是如何从卖毛巾到卖书刊?为什么取名上海书局? 上海书局创办人的儿子陈蒙志谈父亲当年如何下南洋来到新加坡打拼的故事。 1920年代,父亲下南洋做买卖,在船上时间很长,父亲随身带了书报杂志,做为旅途上打发时间的消遣。
【958印象古早】收藏家Dan Teo 张旂闻的宝贝--背带(二)
一块四四方方的布,4条长长的带子,就可以把宝宝固定好背在身后,好让母亲可以腾出手来劳作的 “背袋”,是早年妇女普遍使用,亲手缝纫制作的婴儿用品。 现代母婴用品也有,英文称为 "Baby Sling 或 Baby Carrier, 这个 “背带” 或“背袋” ,广东人称作 “孭带”。 本地收藏家张旂闻Dan多年前,临近农历新年时逛牛车水一家店铺,看到一个上面绣了”庆丰年“ 三个字的背带,觉得有趣就买了下来,开始了他收集背带的旅程,有一次母亲看到他买回来的背带就告诉儿子,自己还收着当年背过他的那个背带,然张旂闻十分惊喜。这些年陆陆续续收集了100多个背带,花式多样,以绣花为主,或缝上一些吉祥…
【958印象古早】收藏家Dan Teo 张旂闻的宝贝--木屐(一)
木屐,穿着走路发出“咔咔”声,木制的鞋底,以红色为主,塑料的鞋面,是大约70年代以前人们生活中的“拖鞋”,从前住在乡村,满是泥泞之地,穿木屐其实挺方便。 本地收藏家Dan Teo 收集多双旧木屐,他说,木屐因为有高度,下雨时脚就不会被水浸湿,也防滑、不分社会阶层,富人和穷人都穿木屐。 今天已经没在路上看到人们踩在脚上了,穿过木屐的长辈们是否怀念呢?
【958印象古早】本地文史工作者李国樑谈早年的陶瓷制作和龙窑(二)
瓷器,英文称作 "China" 或者 "Chinaware" ,可见中国在制作陶瓷方面举足轻重,历史悠久。 本地龙窑多数建于上世纪30至40年代,本地文史工作者李国樑说,中国的龙窑则早在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已经有龙窑,分布在潮州、福州、石湾、大浦等地。 要在龙窑里烧陶瓷,用的是木柴,温度也比较难控制,虽然一次烧窑可以多达上万件,在追求品质的现代,成品的水准难以控制,就无法做商业量产,因此如今只有一些艺术工作者会用来烧制作品,因为“落灰” 的效果让陶器独一无二。 为更好地了解古代龙窑,李国樑不久前到中国旅行时,到了距离绍兴城区一个多小时车程的上虞凤凰山考古遗址公园,见识1800年前的…
【958印象古早】本地文史工作者李国樑谈早年的陶瓷制作和龙窑(一)
还记得60,70年代,家家户户都有的 “龙水缸“ 吗? 新加坡早年大约30年代就有烧制陶瓷器的龙窑。烧陶的窑也称做“缶窑”。本地老陶器老字号 “三美光缶窑” ,当年远近驰名,因而衍伸出一条道路--惹兰缶窑(Jalan Hwi Yoh)今天还在。 本地龙窑的发源地在哪里? 本地文史工作者李国樑说,裕廊从前山区多,土质特别好,70年代以前那一带有多达10条龙窑。早年Jalan Kayu, 实龙岗一代都有龙窑。二战过后,陶器制作开始兴旺,本地建了不少龙窑以便制作瓷器。 据李国樑文章《龙窑》写道: “由于龙窑维持费高昂,消耗体力,窑火不易掌控,加上烧窑的木柴燃料有限,现在以洁净的电窑和气窑…
【958印象古早】旧货古董商谈难忘的神秘客(二)
”他经过我的店收了很多古董旧货,他就问我有空吗?他就带我去看看,帮他拿走屋子里的物品,他说你要什么就自己拿。一打开门,地上洒满米粒。” 整间房子堆满了杂物、神像、油画,大大小小的神像大约200个。” Yasashii Trading 旧货古董店老板黄志光后来搬了什么东西回店里?
【958印象古早】旧货古董商谈买卖二手物品生意经(一)
亚历山大村有一家旧货二手家具古董店,老板黄志光在2000年就在这里做生意,当时是跟着父亲卖观赏鱼,却因为太繁忙,无法出国旅游,让他萌生转行的念头。 因为看到买卖二手物品本钱低利润高,就决定买卖二手货物,从二手电器开始,后来逐渐扩展到家具。 50,60年代的花梨木、酸枝木和柚木家具等收回来都比较陈旧,一开始他不懂得如何修复,黄志光就向同行朋友和客户请教,学会了如何翻新旧家具,打磨后重新上漆再出售。 有一次一个顾客路过他的店,看到他收集、买卖旧货就告诉他有一个房子的主人已经不在了,邀请他到屋子里去搬走旧物。黄志光去了,发现屋子地上洒满米粒,满屋子堆满了大大小小神像200多个,还有数不清的杂…
【958印象古早】厦语广播的辉煌(三)
思狄与黄玉回味当年丽的呼声厦语广播话剧组的岁月。